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文案82句】

2023-10-07 21:19 热爱学习

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1、三国时,汉昭烈帝刘备在白帝城驾崩后,太子刘禅继位。由于刘禅昏庸无能,季汉(即蜀汉)的大小政事便由任丞相一职的诸葛亮处理,诸葛亮成了季汉政权的实际主持者。虽然他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但他并不因此居功自傲,常常注意听取部下的意见。

2、示例: 于是中国历代论客便总是拿广开言路的明君与闭塞言路的昏君暴君做比较,指责后者,并总是一再树立前者的榜样。

3、广开言路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guǎngkāiyánlù,指尽量给下面的人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

4、意思是独创新意,理论和别人不一样。通常指提出新的主张、见解或创造出新奇的样式。也指为了显示自己,故意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或者用往常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吸引人。

5、思:思考,意见;广:扩大。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群:大家一起。益:好处。成语的意思是大家共同想办法,一起出力。

6、释义:思:思考,意见;广:扩大。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群:大家一起。益:好处。成语的意思是大家共同想办法,一起出力。(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7、(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博采有益的意见

8、译文:汉王刘邦善于采纳众人的计策,众人的计策又增强了大家的力量

9、拼音:dú duàn zhuān xíng(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10、译文:官员们纷纷请公卿们去劝说一下赵禹,公卿们带了重礼来到赵禹家,赵禹这样断绝好友或宾客的请托,就是为了自己能独立地决定、处理事情,按自己的意志办事,而不受别人的干扰。

11、意思是大家共同想办法,一起出力。形容遇到问题时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出力想办法。

12、杨颙对诸葛亮说:“处理国家军政大事,上下级之间应该有不同的分工,不需要一切事情都亲自过问处理。”随后,杨颙列举出一些历史上著名的例子,来劝导诸葛亮改变工作方法,不要管一些琐碎的小事,对下属应有所分工,从而节省时间和精力着重抓国家军政大事。

13、坚持不懈(jiānchíbùxiè):形容做事持之以恒,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14、释义:指行事专断,单独决断并照着实行,不考虑别人的意见,也指自己独来独往,任意行事。

15、出处:南朝·刘义庆等《世说新语·文学》:“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后遂用支理。”意思是,支道林在郭、向两家的见解之外,卓越地揭示出新颖的义理,在众名流之外提出了特异的见解,这都是诸名流探求、玩味中没能得到的。后来解释《逍遥游》便采用支道林阐明的义理。

16、出处:汉·陈琳《武军赋》:“铠则东胡阙巩,百炼精刚。”意思是,铠甲首推的是东胡和阙巩国所产的,那可是用百炼精钢打造的。

17、出处:汉·扬雄《法言·重黎》:“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

18、译文:我为天子,从不敢独断专行,每次有爱卿问这些事,可以就可以,不可以就停止。

19、译文:臣听闻为官要听百姓的建议,律令应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应该与将相大臣共同讨论变化以合时宜,广泛采纳群众的建议,,放宽刑罚减免赋税,均可以减少百姓的劳役,以此来顺民心。

20、当时,丞相府里有一个办理文书事务的主簿名叫杨颙,他看到诸葛亮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亲自过问,觉得这样太辛苦了,于是想劝他改变一下工作方法。

21、集思广益出处: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

22、释义: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23、拼音: gù zhí chéng jiàn

24、引证: 《史记·酷吏列传》:“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25、出自: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四回:至于自强之道,求其在我,祸福无门,唯人自召。群策群力,庶有成功。

26、示例:他对大家的好言相劝不理不顾,依然一意孤行。

27、译文:朝廷应该尽量创造条件,让人们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暂且一切都宽容吧。

28、群策群力的意思:群:大家一起。策:谋划。大家共同想办法,一起出力,形容遇到问题时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出力想办法。

29、革故鼎新(gégùdǐngxīn):去除旧的,建立新的,革除旧弊,创立新制。多指改朝换代或施政有重大变革等。

30、引证:汉·贾谊《过秦论》:“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

31、引证: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32、发愤图强(fāfèntúqiáng):意指下定决心奋斗,努力谋求富足,强盛或进步。也指下定决心力求上进的情况。

33、独断专行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dúduànzhuānxíng,是指行事专断,单独决断并照着实行,不考虑别人的意见。也指自己独来独往,任意行事。

34、他在文告中写道:“丞相府让大家都来参与议论国家大事,是为了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意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有益的建议,从而让我知道有些事情怎么处理效果会更好。”

35、(出处)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

36、杨顒对诸葛亮说:“处理国家军政大事,上下级之间应该有不同的分工,不需要一切事情都亲自过问处理。”随后,杨顒列举出一些历史上著名的例子,来劝导诸葛亮改变工作方法,不要管一些琐碎的小事,对下属应有所分工,从而节省时间和精力着重抓国家军政大事。

37、公元223年,蜀主刘备去世,临死前他把军国大事都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为了履行对先主的承诺,诸葛亮殚精竭虑,全心全意地辅佐后主刘禅,事必躬亲,任劳任怨。当时,丞相府里有一个办理文书事务的主簿名叫杨顒,他看到诸葛亮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亲自过问,觉得这样太辛苦了,于是想劝他改变一下工作方法。

38、引证:《后汉书·来历传》:“朝廷广开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贷。”

39、出处(典故):西汉著名的学者匡衡,生活十分贫困。但他从小就渴望读书。没钱买书,就借书来看。没钱买灯,就借邻居的灯光。匡衡每晚就是借助那点微弱的灯光,埋首苦读,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40、策:计策;主意。群:集体;大家人。指发挥集体的作用;大家一起来想办法;贡献力量。

41、公元223年,蜀主刘备去世,临死前他把军国大事都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为了履行对先主的承诺,诸葛亮殚精竭虑,全心全意地辅佐后主刘禅,事必躬亲,任劳任怨。

42、出自: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三回: 便凡闻有奇奢异能之士,都想请来,也是集思广益的意思。

43、出处:西晋·陈寿《三国志·董和传》:“亮后为丞相,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意思是,诸葛亮成为丞相后,对群臣说:“为官的人,应该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44、引证:《金史·石琚传》:“朕为天子,未尝敢专行独断,每事遍问卿等,可行则行,不可则止也。”

45、释义:一个巴掌难以拍响,比喻力量孤单,难以成事。

46、杨颙是当时丞相府里负责文书事务的主簿官。他对诸葛亮亲自过问每一件事的做法提出了建议,他说:“处理国家军政大事,上下之间分工应该不同。”他还举出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例子,劝诸葛亮不必亲自处理一切文书,少过问一些琐碎的小事,对下属应该有所分工,自己应主抓军政大事。

47、汉·扬雄《法言·重黎》:“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

48、引证:韩非《韩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49、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你在他手下办事,只可以独断独行;倘若都要请教过他再做,那是一百年也不会成功的。”

50、一意孤行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īyìgūxíng,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51、引证:茅盾《子夜》九:“如果荪甫一定要固执成见,那就拉倒。”

52、出处:《后汉书·来历传》:“朝廷广开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贷。”

53、译文:天下人一同齐心云攻击秦国,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前进,难道不是只有勇猛没有智慧吗?

54、诸葛亮对杨颙的劝告和关心感激,但他总觉得不能有负先主的嘱托,感觉重任在身,许多事情不亲自处理不放心。后来杨颙病死,诸葛亮难过,痛哭了好几天。为了鼓励下属参与政事,诸葛亮写下了《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这篇文告,鼓励大家主动发表政见。

55、群策群力(qúncèqúnlì)群:大家一起。策:谋划。成语的意思是大家共同想办法,一起出力。

56、释义:有共同的意愿和目标,大家一起出力合作。

57、东晋的车胤,自幼家贫,同样也是买不起灯,但他仅借助萤火虫的光就使自己功名仕途一生。正是因为他们这种在逆境中仍然上进的精神,才有了凿壁借光的美谈,才有了萤囊映雪的典故。他们这种逆流而上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鼓舞后辈,永世垂范。

58、示例:为了提高全班同学的语文成绩,班干部们集思广益听取同学们的意见。

59、迎难而上(yíngnánérshàng):意思是就算遇到困难也不退缩,迎着困难去克服它。形容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地挑战。

60、集思广益(jísīguǎngyì):意思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61、诸葛亮对杨顒的劝告和关心感激,但他总觉得不能有负先主的嘱托,感觉重任在身,许多事情不亲自处理不放心。后来杨顒病死,诸葛亮难过,痛哭了好几天。为了鼓励下属参与政事,诸葛亮写下了《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这篇文告,鼓励大家主动发表政见。他在文告中写道:“丞相府让大家都来参与议论国家大事,是为了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意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有益的建议,从而让我知道有些事情怎么处理效果会更好。”

62、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博采有益的意见。

63、引证:汉·扬雄《法言·重黎》:“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

64、出自: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三章:“皇上和杨文弱、高起潜虽有意与虏议和,但迫于臣民清议,尚不敢公然一意孤行,与虏订城下之盟。”

65、释义:指尽量给下面的人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

66、革,改变、除去;故,旧的;鼎,树立。意为去除旧的,建立新的;革除旧弊,创立新制。泛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

67、集思广益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ísīguǎngyì,集:集中;思:思考,意见;广:扩大。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68、(解释)集:集中;思:思考,意见;广:扩大。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69、出自:高阳《清宫外史》上册:从穆宗崩逝,两宫太后再度垂帘,广开言路,谏劝的奏折,很少留中。

70、译文:参与议论国家大事,是为了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意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有益的建议。

71、群,大家、集体;策,谋划;力,力量,力气。意为大家共同想办法,一起出力。泛指发挥群体作用,一起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72、标新立异(biāoxīnlìyì):意思是独创新意,理论和别人不一样。通常指提出新的主张、见解或创造出新奇的样式。也指为了显示自己,故意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或者用往常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吸引人。

73、示例:全校师生群策群力,把校园建设得美丽。

74、这篇文告就是《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他在文中写道:“丞相府里让大家都来参与议论国家大事,是为了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意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有益的建议,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75、引证:《三国志·吴志·孙登传》:“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

76、出处: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御政之首,鼎新革故。意思是,天子统理国政,革除旧弊,创立新制。

77、群策群力(qúncèqúnlì):意思是大家共同想办法,一起出力。形容遇到问题时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出力想办法。

78、出处:出处:现代·姚雪垠《李自成》二卷一五章:“上下一心,日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发愤图强。”意思是,上上下下一条心,日夜做事小心谨慎,认真踏实,努力谋求富足。

79、出处:民国·赵尔巽(主编)《清史稿·刘体重传》:“煦激励兵团,坚持不懈。”意思是,煦持之以恒激励兵团。

80、诸葛亮对于杨颙的劝告和关心很是感激,但他怕有负刘备所托,仍然亲自处理大小事务。后来杨颙病死,诸葛亮难过,哀悼不已。为了鼓励下属踊跃参与政事,诸葛亮特地写了一篇文告,号召文武百官、朝廷内外主动积极地发表政见,反复争议。

81、出处:汉·扬雄《法言·重黎》:“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意思是,汉刘邦能够使大家各献良策,这些良策使得大家各尽其力。